|
“现在柿子价格低,运输费和人工费都很贵,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它们烂在枝头。”满山的柿子正在一天天地变红,可面对这样的丰收景象,芙蓉镇南充村的村民们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
“这几年柿子销路一直不好,收购价才5角,零售价也只有8角,加上村里的青壮年基本上都出去了,缺少劳动力,成熟的柿子就没人摘了。”南充村村民陈必浩说,眼看这些柿子掉的掉、烂的烂,他们非常心疼。因为10月份是柿子的最佳收购期,这个时候柿子比较硬,便于运输也便于储藏,再过一些时日这些柿子会变软,而且口感也会变差,存放更难了。
昨日上午9时许,记者沿南充村的山路往山上走去,漫山遍野一片金黄,累累的柿子压弯了枝头,金灿灿的样子让人垂涎欲滴。在一些柿树下,熟透的柿子掉落一地,有的已经发烂。
“这两天来冷空气,树上的柿子会熟得更快,也烂得更快。”在山上的一片果园里,陈立新和陈登柳正在砍柿子树。
陈登柳和陈立新等三名村民这里承包了300亩山地种柿子。
“这里原先是荒山,经过开荒种上柿子,头五年是生长期,没收成,这两年正是高产期,却卖不掉。”陈登柳说,这几年柿子市场不景气,虽然一株柿树可以摘150公斤左右的柿子,但产生不了经济效益。“柿树这么高,不能拿杆子打,必须上树摘。现在请女工120元一天,男工则要150元一天,如果好卖还成,而按照现在的价钱,光将柿子从山上摘下运到山下,每斤成本差不多就要5角左右,这已经相当于柿子的收购价了。”觉得根本没钱赚,陈登柳他们放弃了采摘。
“前几天,我把摘下来的柿子运到虹桥镇上卖,结果整车拉过去,又整车拉回来,还亏了不少路费。”陈立新苦着脸说,虽然柿子可以加工成柿饼,但因为不懂技术、没有设备,而且对于他们这些果农来讲,又不懂销售,这条路也走不通。
无奈之下,陈登柳和陈立新狠下心,陆续砍掉了100多亩柿树,决定改种杨梅。“这满山的好柿子卖不出去实在可惜,我们希望有人帮忙出出主意,为它们找找出路。”陈立新说。
柿子红了,果农的心却酸了。2009年10月,岭底果农碰到了满山3000吨柿子卖不出去的遭遇。本报刊发《柿子价贱无人摘 伤心果农欲砍树》的报道后,引起了市领导、农业部门、当地政府及乐清市民的高度关注,各方出主意帮柿农解决难题。
各方纷纷开“药方”,认为开发附加产品和采摘游是解决柿子滞销的主要方法。为此,乐清青年旅行社组' E织了亲子采摘游,以成本价组织市民前往采摘。同时,全市号召机关干部、工薪族,在双休日到岭底采摘柿子。
在大家的帮助下,3000吨柿子的销路在短短几天内解决了。
来源:乐清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