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雁荡镇政府工作人员提供信息,《雁荡镇志》编写组工作人员走访能仁村时,发现了宋高僧全了的古墓。
9月22日,《雁荡镇志》编写组成员阮伯林前往能仁村走访,由当地卢姓老人指点,在三官堂自然村后小山包的榛莽丛中找到一座古墓,其墓志铭上竖刻文字三行:中间一行刻“开发雁荡山全了祖师”,下面文字埋入土中,左右两行分别是“宋咸平二年建”和“民国念二年重修”的内容。
10月11日下午,《雁荡镇志》编写组连士友、李家华、董招河与阮伯林四人对该墓志铭上的文字进行辨认,发现墓碑底下还有一字,将土挖出,露出一个“塔”字。
此墓坐落的小山包,位于大锦溪和小锦溪之间,北距大龙湫约三里,西至罗汉寺一里多。墓前有半亩多大的墓园,墓与墓园总占地约400平方米。
据一名80多岁的老人介绍,从前的墓园有围墙,园内有一宝瓶式的石雕构件。民国年间,每年都有僧人来此做一次法事,下午法事结束,僧人把部分供品分给前来观看的小孩吃。老人说,自己那时还是个小孩,一次前去观看时分到一包饼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围墙被拆毁,园地被开垦耕种。前些年修雁荡至芙蓉的公路时,墓地里宝瓶式石雕被抬到山下,不知所踪。
据史料记载,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永嘉僧人全了到雁荡山芙蓉峰东麓建芙蓉庵。芙蓉庵历经多年经营扩建为罗汉寺,同时,他又先后创建了能仁寺、宝冠寺、古塔寺,均为十八古刹中的名刹。
全了死后埋骨何处一直没有明确的记载,直到近代,蒋叔南的有关著作中才提到了全了墓的大致方位。
蒋叔南《新编雁荡山一览》“马鞍岭至大龙湫”一节写道:“度马鞍岭抵罗汉寺,寺前有桥……更东行里许至全了墓下,仍与大锦溪汇合焉。”
《雁荡镇志》编写组人员发现,全了墓重修和《新编雁荡山一览》的出版时间正好是同一年,所在位置也符合。综合以上内容,他们一致认为,该墓是宋代高僧全了墓。
昨天,乐清日报记者就此事咨询了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他们称尚未得到与此墓有关的信息,将立即前往现场查看。因此,此墓是否就是全了和尚的古墓,还有待考证研究。(通讯员 雁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