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来和丈夫每天都会来到辛苦建立起来的乡土风情园 “什么都没了……”7月28日下午,房山区十渡镇西石门村口,村民李萍来站在拒马河岸边一处厚厚的淤泥堆上,望着湍急的河水,泪水已噙满眼眶。李萍来脚下厚达2米的淤泥下,掩埋着她的乡土风情园。 7·21特大自然灾害使著名的十渡风景区旅游业遭受重创,直接经济损失1.53亿元。 道路中断、设施受损,这个曾经风景秀丽的“世外桃源”如何走出灾害阴霾,将是灾后重建规划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但正如采访中不少民俗户说的,至少人活着,就还有希望。 回访 乡土风情园 掩埋淤泥下 “拒马河一过,沿岸游客落……”拒马河用它的美丽,总能留住游客的脚步。房山区十渡风景区,就是沿拒马河沿岸形成的。每年,这里都吸引着数百万人次的游客来旅游度假。 然而,7月21日的洪水,改变了一切。 李萍来的乡土风情园,就在十二渡西石门村村口的拒马河边。在这个占地6万平方米的院落中,曾经有能挡住烈日的树林,有柔软的沙地。每个周末,游客或荡舟嬉戏,或围炉烧烤,好不惬意。 可如今,当记者来到乡土风情园时,河中的竹筏早已被洪水冲得没了踪影,茅草屋、秋千、吊床和桌椅,都被厚厚的淤泥掩埋了起来。留下的,只有坍塌的房屋以及倒塌破损的围栏。 灾后至今的每天里,李萍来和丈夫都会来这里。丈夫还能在倒塌的房屋中寻找些物品,而李萍来能做的,就只有在厚厚的淤泥上到处走,从手机里仅有的一张照片中寻找曾经的美好。 由于淤泥堆积得很厚,这些天,丈夫唯一“救”出来的财产,只有那台已经无法使用的冰箱。 回首 一场大洪水 冲走10年付出 李萍来是十渡风景区众多民俗户、商户中的一员,也是十渡在当地政府编制风景区总体规划后的首批民俗旅游创业者。2003年,还在家务农的李萍来夫妻俩投入了一万元,建起了乡土风情园。 李萍来告诉记者,当时的风情园规模不大,只是用篱笆围起一块河边的树林,建起了一个能做饭的厨房,连住宿服务也没有。 到了2008年,越来越多的本地、外来人在这里开设了民俗接待院。 面对竞争,李萍来夫妻俩也开始投入资金给自己的乡土风情园增加娱乐、休闲设施。 “从2008年开始,我们每年的收入纯利润都在10万元以上。”李萍来说。 十渡镇政府提供给记者的一个数据也印证了李萍来的说法。2011年,十渡风景区接待游客333.5万人次,同比增长1.4%,旅游综合收入实现6.85亿元,同比增长18.7%。 今年上半年,十渡风景区的旅游业发展依然火爆。 仅李萍来的乡土风情园,前半年收入的纯利润就有7.8万元。“我们还想着年底再加大点投入,没想到21日的一场洪水,10年付出全都完了……”李萍来无奈地说。 缩影 旅游业损失占全镇近三成 这场洪水灾害,让李萍来遭受了四五十万元的经济损失。而这只是十渡风景区众多民俗户、商户现状的缩影。 最近几天,十渡镇政府旅游办已经到户进行调查,并已要求民俗户、商户上报具体损失。 十渡镇政府旅游办的工作人员向法晚记者介绍,7·21特大自然灾害导致十渡风景区旅游设施严重毁坏,拒马河沿岸的所有民俗户、商户全部受灾,初步计算直接经济损失达1.53亿元,占整个十渡镇经济损失的近三成。 根据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的通报,受这次灾害影响,全市旅游业经济损失预计超10亿元。也就是说,仅十渡风景区旅游业的损失,就占全市旅游业经济损失的15%左右。 希望 重建“信心” 完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目前,十渡风景区的旅游业陷入停顿状态。除道路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外,各个景点的旅游设施也遭受重创,不具备短期内重新开放的条件。 李萍来告诉记者,如果可以,她还会在原址上重新把乡土风情园开起来。而现在,她和所有受灾民俗户需要的,是来自政府乃至全社会在灾后重建中给予的支持,让他们重拾信心。 记者从十渡镇政府了解到,当地将树立信心,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加快旅游业的恢复发展,重建十渡景区,但这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不过,需要信心的,不只是当地政府部门以及李萍来这样的民俗户,还有游客对于十渡风景区的信心也需要“重建”。 十渡镇政府有关人士表示,如何能在风景区重建恢复后,将游客重新吸引回来,确实是当地旅游业面临的新课题。 记者了解到,当地基础设施、风景区的灾后重建以及重新规划建设中,景区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安全保障设施将更加完善,待景区重新开放后,还将开展一系列的旅游品牌推介活动,吸引更多的“回头客”。 人还活着,自然就还有希望。 |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免责声明|网站地图|小黑屋|帮助中心|清除痕迹
Copyright ©2009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备案号:浙ICP备202102403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8202002028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大荆网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