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荆网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会员注册
大荆网 大荆网 人文大荆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石门潭成因辩

2010-6-10 01:03| 发布者: 格式化| 查看: 1227| 评论: 0|原作者: 不详|来自: 网络收集

摘要: 观阮伯林的《雁山片石》一书有如下描写石门潭形成过程: 由于溪流的冲击和雨水的侵蚀,填塞在石门山和袋里山之间的那道土脊越来越矮小,而三京湾则由于地势较上游为坦, 水流速度缓于上游,因此渐渐的被上游冲激下来 ...

观阮伯林的《雁山片石》 一书有如下描写石门潭形成过程:

由于溪流的冲击和雨水的侵蚀,填塞在石门山和袋里山之间的那道土脊越来越矮小,而三京湾则由于地势较上游为坦, 水流速度缓于上游,因此渐渐的被上游冲激下来的泥土沙石等 沉积物淤积变浅变小,因而减小了泄洪的能力。终于有一天,大 雷雨后瀑发的山洪因下游渲泄不及而冲垮了石门山和袋里山之 间的土脊,造成了石门潭及下游至荆山北坡山脚的一公里长的 新溪。从此,上游之水直接从这里冲出,加速了三京湾下游(今 蒲溪)溪床的淤积堆高,海水因此渐渐后退,三京湾也因此失去 了昔日溪清如镜的风采,大荆镇以上的上游水域渐渐淤积成了 山间小平原,它的下游由于从石门潭冲出的大量沙石的填积,使 原来的呷湾变成了山间溪流。到了南宋初年,三京湾已完全失 去了它的形迹和影响,成了只保留在有关文献资料中的一个使 人感到遥远而陌生的名字。

如果确如上述那么王十朋的写石门潭诗也师出有名了,而事实是:

石门潭形成于元至正年间,是地震与大水所形成的。李孝光唯一首写石门潭的诗——《与陈叔夏游石门,叔夏有“狠石忽中断,势若两虎斗”之句,足成一首》中有:“至今两门开,天遣百水凑”的诗句;民谚:“至正年间,裂观音洞,倒灵峰,诞石门 ”;元至正四年地动大水死人无数的记载;大荆的蔗湖、城里湖(两湖都是蒲溪改道石门后的遗迹);下干村,原在蒲溪畔,因溪改从石门出,村庄变干地而得名;石门出的水是绕山脚顺久防村外老防洪堤至白箬岙村(现在104国道水涨大桥到煤气公司这里的深潭再转入海的),1958年前大洪水,冲毁石门村、高地村、西门村、南门村在隔溪的地,改道成如今面貌,故此段河道叫新溪,这也是石门村、高地村、西门村、南门村现还有地在溪对岸的原因。

至于三京湾,应该在南宋之前消亡(在大荆发现的都是南宋以前的沉船遗迹以证明),才有先民见有大蓬荆棘处命名为大荆,才在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建大荆寨,开创大荆的新篇章。

最新评论

Copyright ©2009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备案号:浙ICP备202102403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8202002028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大荆网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 -- | |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