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荆网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会员注册
大荆网 大荆网 资讯频道 周边资讯 查看内容

水库蓝藻暴发 温州市人大首用询问方式监督政府

2010-8-28 13:05| 发布者: 大荆网络| 查看: 1307| 评论: 0|原作者: 大荆门户网|来自: 大荆门户网

摘要:   昨天上午9点,温州市人大2楼多功能厅,上百号人分成两边,面对面坐着。   一边是温州政府部门的核心人员:温州市市长赵一德带队,副市长、各职能部门、有关市、县政府负责人参加。   另一边是人大的成员,包 ...

      昨天上午9点,温州市人大2楼多功能厅,上百号人分成两边,面对面坐着。

    一边是温州政府部门的核心人员:温州市市长赵一德带队,副市长、各职能部门、有关市、县政府负责人参加。

    另一边是人大的成员,包括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及15名温州市人大代表。

    在这里,将举行一个专题询问会。由人大提问,政府官员现场一一回答。

    询问是专门针对珊溪水库水源污染整治的。珊溪水库是温州的大水缸,为包括温州市区在内的9个县市区约500万人口提供饮用水。今年5月29日的一项检测表明,16个入库口中有13个出现蓝藻异常增殖现象。发现蓝藻后,温州市人大非常重视。

    为保护温州的大水缸,温州市人大特意召开这个专题询问会。这是监督法颁布以后,温州市人大首次使用“询问”的监督手段。

    昨天的专题询问会一直开了3个小时。人大代表和政府官员往往一个问题一问一答下来,就是半个小时。温州市人大副主任叶际仁不得不提醒,“接下去提问题要直截了当一点,回答问题有针对性点,不然的话我们时间不够了。”

    会后,温州市市长赵一德认为,人大常委会以询问这种形式实施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是一种创新,是对政府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支持方式。

    温州市人大副主任陈笑华表示,今后他们准备多开这样的专题询问会。

    温州市的人大代表们这次是“有备而来”。从去年开始,他们到珊溪水库库区和16个有监控的坑口多次明察暗访,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温州市人大代表廖秀枢:

    去年9月22日至10月3日,我们查了库区里面6个入库口,当时我第一次发现水库里面有蓝藻。我想问问市政府的领导,政府对“蓝藻暴发”的状况是如何判断的?

    昨天我们拿到了市政府关于珊溪水库的整改初步方案。但我注意到这个整改方案和省政府办公厅2010年7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湖泊、水库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大同小异,提法相同,只改了几个字。省里的《意见》具有普遍性的意义,现在具体的水库治理怎么可以照搬呢?

    为什么水库周边禁养区、限养区没有划分?黄坦镇污染这么严重却没有划入,理由是什么?

    注意到有说养了15373头猪,农业局有一个数字,统计局有一个数字,农办也有的,我有五个数字在这里,谁也说不清楚总量,怎么去进行总量控制?

    这个水是吃进嘴里面去的,标准要高一点;造成蓝藻暴发,养殖业是第一大问题,这个也听出来了。你养殖场排出来的我拿到的16个地方数据全部是劣五类,这样的东西进去,能保证二类水,能吃吗?

    温州人大常委会委员李雪芬:

    蓝藻的种类有1500多种,我们珊溪水库蓝藻的种类是哪一种?蓝藻毒素对饮用水源有什么具体的危害?有没有做一个研究以及应急的方案?

    温州人大常委会委员胡立同:

    一季度组织一次执法行动,一年就四次,这四次怎么算高压态势,你说那些地笼网、违法采砂,一年去查四次会有什么结果?

    温州市人大代表项志峰:

    我们知道在文成县投资五千万建立了一个污水处理厂,但据我们了解,目前大学镇周边的水质还是四类。我们投资了这么多钱,但是水质还是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什么?

    人大代表们的麻辣问题摘录

    知道一下

    人大的七种监督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于2007年1月1日实施,里面重点对7种监督方式进行了规范。

    这7种方式分别是:

    1.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2.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3.执法检查,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4.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这是从制度上监督“一府两院”工作正确性的一种重要方式。

    5.询问和质询。询问是一种柔性的监督手段,互相平等交流探讨。质询就比较不客气了。

    6.特定问题调查。

    7.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属于刚性的监督手段。

    以上7种监督方式地方人大常委会对前4种运用较多。第5种和第6种方式偶尔有用。第7种方式较为严厉,基本没有被采用过。即便运用也是在某些“官员”被纪检监察部门或者司法部门处理之后。

最新评论

Copyright ©2009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备案号:浙ICP备202102403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8202002028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大荆网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 -- | |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