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荆网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会员注册
大荆网 大荆网 人文大荆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南阁:乐清历史名人——章纶

2021-8-1 16:17| 发布者: 格式化| 查看: 1354| 评论: 0

摘要: 章纶(1413-1483),字大经,乐清雁荡山北麓南阁村人。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进士。其人“性亢直,不能偕俗。好直言,不为当事者所喜”。成化十二年辞官,次年在家乡南阁建祖先祠及学校,筑藏书楼。故后追封为南 ...
     章纶(1413-1483),字大经,乐清雁荡山北麓南阁村人。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进士。其人“性亢直,不能偕俗。好直言,不为当事者所喜”。成化十二年辞官,次年在家乡南阁建祖先祠及学校,筑藏书楼。故后追封为南京礼部尚书,赐谥“恭毅”。著作有《章恭毅公集》、《困志集》等。

部分内容:来自偏远的海隅之地的章纶考中进士。他入仕共四十多年,在北京只有十多年,在南京有三十多年,所任的职务一般都是闲职,从级别上看也只是一位六品或五品的中下级小官。如果没有那起复储之事及后来发生的“夺门之变”,章纶恐怕要在那些默默无闻的闲职上终老一生,明史上也将没有他的一页。
章纶为官的四十多年,正是明帝国从繁荣走向衰落,处于由强而弱的转折点上。此时在明王朝的北部边疆,蒙古瓦剌正在崛起,对明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鼓动下,带领五十万大军亲征山西大同,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在此危急存亡之秋,一个杰出的英雄人物于谦出现了,他快速拥立明英宗弟弟朱祁钰为帝,粉碎了瓦剌部族首领也先胁持明英宗侵吞大明江山的阴谋。同时,调兵遣将,在北京九门外与来犯的瓦剌部队鏖战,保住了明都城北京,也保住了明王朝。
在这明王朝的危机时刻,章纶还在南京任礼部主客清吏司主事。他职卑位低,又远在南京,明王朝的大事根本轮不到他。但新的皇帝此时在北京登场了,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章纶在南京任满,凭考绩升任京都礼部仪制清吏司郎中。就在他到北京上任的途中,读到了一纸诏文,内容是景帝将哥哥的儿子朱见深太子位废掉,立自己惟一的儿子朱见济的生母杭妃为皇后。耿直的章纶对此事不满。
过了四年,新东宫太子朱见济一病不起,不久便死了。此时,表面上已经平息了的易储议论又沉渣泛起。相当一批官员认为,东宫是朝廷的根本,不久可虚,否则会使社稷不安,国家动荡,重新速立太子是朝廷的当务之急。其实,这个时候,前皇帝明英宗早已被瓦剌送回,虽然被景泰帝尊为上皇,实质被禁锢在南宫。两宫同时存在,虽然为同胞兄弟,但皇位使两兄弟虎视耽耽。这是一个特殊的时刻,笼罩明朝廷天空的是一种凝固了的空气,让人窒息。这样的境地,朝野上下,背地里议论纷纷,但谁也不敢多说什么。不久,南宫太监阮浪和内使王瑶,因为接受上皇的镀金秀袋和镀金刀之事,被揭露出来,随即遭到杀身之祸。这使满朝文武,又倒吸了一口冷气。
景泰五年的冬天,明朝的都城北京,好象比往年任何一个冬季都要寒冷。对于朝廷大事,许多大臣只是说太冷了,龟缩在棉袍里开始装聋作哑,盘算着如何捱过这个可怕的季节。从北京到南京,明王朝的文武百官个个噤若寒蝉。但是,明帝国辽阔的土地上,有三位朝臣,此时全身已经发热,他们迟早要以自己的言语打破这个沉闷局面,他们是在北京的章纶和御吏钟同,还有一位远在南京的大理寺少卿廖庄。 这一年的春天就这样在不知不觉过去了。五月的一天,章纶和钟同在上朝的时候无意相遇了,谈到当前的朝政大事,对于恢复被废的太子,两人观点相同,竟越谈越投机,说到紧要处热血沸腾。于是,两人约定先后上疏。钟同上奏的疏章直截了当,要求皇上选择一个日子,搞了一个仪式,复还储位。景帝看了,很不高兴,自己惟一的儿子已经死了,还储就是要让前皇帝的儿子来接班,自己这个皇帝不是成了代理?但景帝又不好发作,勉强发交礼部,不了了之。不想,过了两天,章纶又上奏,他的题目是《修德弭灾十四事》,意思是根据天气预示,天下将有灾难,奏请皇上修德,做到如下十四件事,则天伦全备而和气充溢于宫廷,灾异自然就会消失。章纶在疏章第七条“敦孝义”中指出,希望景帝退朝之后去看看两宫皇太后,节假日时率群臣去看看上皇,恢复被废汪后的皇太后之位,并还前皇帝太子的储位……景帝一看,章纶一言一语如一针一锥都刺到他的痛处,当即火冒三丈,吩咐传旨。当时天色已暗,北京的太阳下山也特别早,大小宫门早已锁严,皇宫内外,暮色四起。可景帝一刻也不可能等了,令太监将诏旨从门隙中传中,命锦衣卫立即将章纶及钟同同进诏狱。
章纶在上奏章给景帝之前,早已料到会招祸自身。他在奏章的前部痛切地写道,作为臣子并非不知道逆耳之言一说出口必定会招致危险,但是臣子的生命与朝廷大事相比,能算什么呢?为了使朝廷事事平安,臣子虽然死了也无所遗憾。
章纶在狱中做了一百九十四首诗,因为没有笔墨纸张,章纶只得利用狱中的破瓦片和铁锈钉作为纸和笔,用铁钉在破瓦片上划字。后人将他这些诗作汇编成集,名为《困志集》。 章纶于景帝五年五月入狱,这一年 章纶四十二岁,到了天顺元年即景泰八年一月,英宗皇帝复位后出狱,在狱时间为两年七个月。在狱中御吏钟同,被挺杖活活打死,而章纶却在两次残暴的重刑之下不死,也算是个奇迹。传闻章纶在狱中,有“麻雀送梳”,“移床避祸”;还有一位叫王梦竹的温州同乡,为他送饭,及上下送礼打点。该人到底是谁?什么身份?为何在京城?仍是个谜。据温州高腔《拜天寿》剧目所载,王梦竹是温州永强二都的农民。但据章纶所写的诗,王梦竹会弹琴做诗,又不象农民。不管怎么说,章纶落难时,确有王梦竹其人相助。
天顺元年的冬天,景泰帝终于病倒了。正月十六日夜,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吏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潜入南宫,发动了“夺门之变”,将软禁在南宫的英宗接出来复辟。并捏造了于谦等人“迎立外潘”的罪名,将于谦杀死。
于谦无辜被杀,因直谏犯上而坐牢的章纶在“夺门之变”后,却有了生的转机。当英宗重新将皇位坐定,一想到自己的儿子曾被弟弟废掉太子,环顾四周大臣问道:“朕在南宫时,关于易储之事,满朝文武中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敢为此说话吗?”朝臣们才想起被打入死牢的章纶。章纶终于被放了出来,近三年的时光,在黑暗的牢狱里,套在章纶颈上的铁链,被肌肤磨擦得如同白色的银链一样,闪着冷冷的寒光。
章纶出狱复官,已经四十五岁了,人说四十而不惑。狱中的生活使他无比苍老,御史钟同的死又使他痛哭不已,痛定思痛,一切如大梦一场,醒来时恍若隔世。他写了一首《哭御史钟同》的诗,与其说是在痛悼钟同,还不如说是在哭自己——
复储一语重于山,自是胸中铁作肝。慷慨捐生今不易,从容就义古尤难。释囚愧我如箕子,封墓怜君如比干。满地血污春草碧,东风泣雨泪泛滥。
章纶出狱后,英宗一高兴,在天顺元年的三月,提升他为礼部侍郎。但在第二年,章纶遭到石亨等人的排挤,被调出了北京朝廷,到南京补缺。临走之前,英宗皇帝假惺惺将章纶招到文华殿,进行一番劝慰后说:“卿是忠节之臣,本不想让你远去,但南京是祖宗的根本重地,非你去不可……”然后又赏赐章纶白金二十两和彩缎两包。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章纶官归南京,到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章纶上奏恩准致仕,当官十八年,他竟然一直没有得到升迁。据明史记载,章纶不得升迁是因为他“憨夫”的性格,个性亢直,不肯谐俗而难容于官场。
从南京辞官回家不久,成化皇帝即章纶当时为之拼命提出复储的那个皇子朱见深的钦差也到了,赐“笃忠堂”匾额一块。匾额上的那个“笃”字,在南(门+合)村,章纶的后裔有一个流传至今的说法,说章纶母亲是在梦见山间竹林下系一白马时,醒后而生下章纶的。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章纶在故乡南(门+合)无疾而终,终年七十一岁。传说章纶逝世的当天,在他原配夫人故乡乐清瑶岙的村民,突然看到章纶骑着白马跨山而去,他们大为惊讶,说:“平时章大人都是坐轿的,今天怎么骑马了?”因此,南(门+合)村的老人都有说章纶是天上的白马星下凡。
传说章纶死了的时候,按他的遗嘱棺材不能落土。当地的乡俗认为那家的棺材不落土,就意味着那家的后代不会再做官。而所谓的棺材不落土就是在墓里将棺材用铁链吊起来架空。这件事的真假已很难考证,但章纶后来对封建政治相当失望,应该是事实。
章纶死后葬在村东头马屿山的南坡,章纶墓还存有石人一对,石马一只,石虎一只。暮色苍苍,秋叶摇落,在南(门+合)这个寂静的小村,时不时有章姓的后人或外乡人来凭吊章纶墓,找不到,向村民问路,村民一听,忙说:“哦,章纶公,章纶公。”满脸亲切,执意要给这些外来的游客带路。
内容来源:网络收集

最新评论

Copyright ©2009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备案号:浙ICP备202102403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8202002028号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大荆网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 -- | |

TOP
返回顶部